安徽申報考取起重工什么時候報名需要哪些資料咨詢合作
起重工證怎么報名 從50年到現在,我國起重機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其發展歷程與工程機械發展十分相似。
盡管現在是徐工機械、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等龍頭企業的時代,但最開始并不屬于這種格局。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是受蘇聯技術的影響,模仿蘇聯品牌,同時具有一定的技術認知和技術基礎,并在此期間首次嘗試自主研發,也形成了幾個自己的品牌。80年代以前,汽車吊都是由北向南吊,長、寬、深,徐工四大家族把持。
之后又兩次技術引進,80年代初的日本技術和90年代初的德國技術,經過這兩次技術引進,國內的汽車起重機技術才夯實了功底,此時雖然技術上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考慮到我國的經濟體量、汽車起重機及工程機械等領域,重卡領域,連外資品牌的市場都沒有,甚至可以說還沒有發展起來。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對汽車起重機的需求不斷增長,市場也刺激了廠家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安全性,以更好地滿足工作需要。我國眾多汽車起重機企業進行了并購重組,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柳工等為新的龍頭企業,國內汽車起重機行業已進入自主研發階段。外國公司也開始紛紛與國內公司合作,成立合資企業。經過十年的發展,國內品牌開始崛起。
2010以后,是洗牌期,國內品牌的幾次經濟周期和國外的經濟危機,徹底把外國品牌擠下了神壇,國內企業也淘汰了幾家吊車企業,逐漸形成了目前這種徐工、中聯等百強企業的市場狀態。
機械式金融將通過四、五期文章,詳細講述汽車起重機的發展歷程,讓大家回顧一下,汽車起重機領域,我們是如何從有到無,再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同機械財經所介紹的重卡、工程機械發展史一樣,起重機的發展史也分為四個階段。
形成于早期工業制度階段(1958年至1979年),
(1980年至2000年)技術引進的啟動階段,
積極發展階段(2001-2009年)
進入世界舞臺階段(2010年至今)
本部分介紹了早期工業體系的形成階段。
引言
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我國汽車起重機的發展開始起步。開始階段,主要是在蘇聯技術的支持和影響下,對蘇聯品牌進行測繪和仿制,有了一定的技術認知和技術基礎,并以點面結合的方式,通過技術共享,技術輸出/人才輸出,發展多品牌。
這一段也是首次嘗試自主研發,在某幾款機型的基礎上延伸出不同系列的產品。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汽車吊場是北起、長起、浦沅、徐工四大家族所共有。四大家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聯系,畢竟還是國家安排生產,國家安排研發,所以互相幫助是常事。
北京吊車廠
一九五三年北京起重機器廠前身北京市機械廠仿效“少先隊”輕吊成功。機器除了用電動卷揚機吊起貨物外,所有的轉向和行走都依靠人力。
一九五七年八月,中國首輛國產解放牌汽車底盤上安裝的K32型3噸、捷克斯柯達706底盤上安裝的K51型5噸汽車起重機試制成功,這一時期共生產7臺,并通過鑒定。在蘇聯的支持下,一汽解放完成了經典型號CA10的批量生產,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汽車起重機的發展。
一九五八年,北起K32的基礎上,改進設計Q51型5T汽車起重機,開始批量生產。試驗還成功研制出30T和100T兩種規格的箱形雙梁橋式起重機和電動汽車起重機。
Q51型汽車起重機,底盤采用解放CA10底盤。
由于北起在起重機行業成績突出,1958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起重機器廠。北起不辱使命,創造多項第一,中國首臺5t,8t,16t,20t,100t汽車吊車,16t,25t,40t輪胎吊車在北起誕生。
一九六二年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15T型電動輪式起重機。
一九六四年,國內首臺16T電傳動輪式起重機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8T液壓汽車起重機。同時也表明了北起液壓部件的技術實力。
八噸汽車吊車,基于老黃河JN150。
一九七六年,研制成功國內首臺100T電動大臂起重機。
100噸汽車懸掛。
曾經輝煌一時的老品牌,曾經北起產品用戶遍及全國,是同行業中唯一批量接受軍工訂單的廠家,其中輪式起重機累計銷量居同行業首位,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16%-20%,并出口東亞、南亞和非洲。
60年代,70年代,北起整個機械工業,都是比較重要的企業,歷屆國家領導人都視察過北京起重機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也曾有一些比較有名的人在這里工作奮斗過,如劉少奇兒子劉源。還有一個山東省的省長,就是李昌安。
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北起與北京其他幾家機械類企業合并,成為京城重工,后來成為京城機電控股有限公司,盡管京城機電控股有限公司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并且不再是北京京城的主營,但北起卻一直為其產業輸出著人才和技術。后期北起開發,機械財經后面幾期將介紹到。
長江吊車廠
和一汽援建二汽一樣,長江起重機廠也是在當年的“三線建設”運動中,從北起員工,南下成立長江起重機廠。一九六四年長江起重機廠開始籌備,一九六五年開始施工,并于一九六五年成立長江工程機械現場指揮部,由北起李寶樹任總指揮。江工機械現場指揮部負責建設江工起重機廠(北京)、江工機械廠(遼寧撫順)和長江建筑機械廠(上海)三個廠址,分別是長江起重機廠(北京)、江工機械廠(遼寧)。其后上海樁機廠改在湖南常德建浦沅工程機械廠,上海液壓廠遷至上海,援建茜草長江液壓件廠。在60年代后期,“三長”開始分家,只有后來的長起,長挖,長液。
一九七○年,為了國防需要,長江起重機廠主動承擔研制16噸全液壓汽車起重機的任務,一百多天后,一九七○年六月,自行設計并研制出2臺Q2-16型全液壓汽車起重機,開創我國全液壓汽車起重機和汽車起重機專用全液壓化生產的先河。
年十二月又自行研發、研制了Q2—6.5型全液壓6.5噸全液壓汽車起重機。
長年采用解放CA30型汽車起重機,于1971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汽車起重機—汽車起重機Q2—7。同一年,長起成功研制了第一機械工業部軍品重點新產品Q2—321型32噸全液壓汽車沖壓機。
看了機械財經關于我國重卡的文章,也許還記得解放的CA30越野車是根據蘇聯的吉斯157越野車設計的,大概是1959開始大批量生產的,所以說,汽車起重機的發展必然是與重卡發展相適應的。
后起步階段的發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在液壓起重機方面,曾一度給起重機中的貴族們制造過不少的競爭壓力。
1975-1976年,為了滿足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長起迎來了第二次轉折,發展方向開始向大噸位液壓起重機傾斜。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QY65型全液壓汽車起重機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制造中噸位全液壓汽車起重機的新局面。
一九八二年被機械工業部定為定點生產液壓汽車起重機的專業廠家和重點骨干企業,躍居同行業“四大”骨干企業之列,是國內最早研制生產中大噸位液壓汽車起重機的基地。
盡管長江吊車廠是在老大哥北起的支持下成立的,但其實力絕對不亞于北方。這一發展路徑也極具時代特色。上世紀80年代與利勃海爾合作,引進了利勃海爾技術;90年代與長江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合作;2006年又與美國TEREX公司合資;2012年隸屬于中國國機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經營四川長江起重機。這些節點和路線可以說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一條典型發展路徑。
浦沅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據說上海的打樁機廠是在三線建設中原計劃的南下和瀘州的基礎上建造的。但最終的想法發生了變化,1968年從內遷到湖南。
那時北洋政府時期,撫挖上海三廠相鄰的場地矛盾很大,因此上海的工程機械廠決定把它拆除。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一機部正式核準“長建廠”改遷湖南常德,定名為浦沅工程機械廠。選好地址后,老廠長趙加勝同志帶領一支艱苦創業的職工隊伍,沿著常德樟樹灣荒山野地里的艱苦創業之路。
浦沅工程機械廠,在長沙這片工程機械沃土上迅速發展壯大,1972年QY8汽車起重機試制成功。于1973年投入生產。
在浦沅生產的武陵牌汽車起重機,經常參與國防、北極科考等項目。
浦沅的武陵牌車吊。
在改革中成長的浦沅工程機械廠,最終于2003年8月30日,在建機院、中聯重科、浦沅集團、浦沅有限公司四方合并后實現了合并。這一次的并購也成了工程界廣泛報道的消息,虧損的浦沅工程機械廠在并購后的第一年就扭虧為盈,甚至實現了近十幾年的總和。
由一九七三年正式驗收投入生產,至二零零三年兼并長沙中聯重科,浦沅廠經過幾次改組,終于從湖南省國有企業名冊上消失。
徐重機械廠。
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現在的徐工是由當時徐州三廠(徐州重型機械廠、徐州工廠、徐州工程機械制造廠、徐州工程機械研究所)于1989年合并而成的。
徐州重型機械廠是其中專門生產汽車吊的企業。車吊至今仍是徐工的重要業務,且已連續多年占據市場第一位,這與其悠久的歷史有很大關系。
工廠建于1943年5月,原名魯南第八兵工廠,位于山東省莒南葫蘆溝,最初名為華興鐵工廠,是一家修理簡易火炮和彈花機的兵工廠。一九五三年五月,該廠從新海連市新浦(現連云港市)遷至徐州,與徐州工業公司鐵廠、鐵廠合并,成為徐州農業機械廠。一臺35噸的斜沖式沖床,1953年生產出徐州市第一臺工作母機,1954年開始生產雙輪雙鏵犁。
一九五七年塔吊開始生產,工廠開始由農業機械向起重機械發展,也開始了徐工起重機領域的輝煌歷史。
一九六二年,徐州重型機械廠承擔了一機部五局下達的研制Q51汽車起重機的任務。這張圖中多個工廠的發展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也就是一套圖紙多個廠家生產。因此,徐工Q51與北Q51非常相似。
Q51型5噸機械式汽車起重機于1963年研制成功。自那以后將近20年,徐重都是Q51為主的產品。在此期間還生產Q2-10型10噸液壓汽車起重機、Q2-5H型5噸液壓汽車起重機。
一九七六年研制成功我國首臺全液壓起重機QY16。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二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薄一波視察徐州重型機械廠,建議將該廠改稱“徐州重型機械廠”,并一直沿用到2004年九月。這可說是四大家族中保存最好的一個。徐州重型機械廠在此期間一直深耕起重機領域,特別是液壓汽車起重機。80年代初還伴隨著一股潮流,引進了日本和德國的技術,豐富了自己的產品線,在80年代與徐工合并成為徐工集團后,徐工的汽車起重機也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堪稱四大家族中最完整的一支。
記筆記
六七十年代,是我國汽車起重機起步的時代,最開始的技術基本都是蘇聯技術的影子,那個時候,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比較流行的,工程機械領域的技術基本上都是從天工和長沙工程機械研究所,一套圖紙出來,可能會被許多廠家拿來做,因此,也會有許多廠家的產品很相似,產品比較單一,很多產品也都是參與國防,國家的重大建設。由于土建工程市場規模較小,因此汽車起重機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從事汽車起重機的企業也相對較少,基本是北上廣深,徐工為主,到70年代,泰安、柳工、蚌埠等機械廠開始投入汽車起重機的生產和研究開發。80年代末,隨著國內各領域的技術引進,汽車起重機也有了一些重要的技術引進,從而擴大了我國汽車吊的產品線。機器金融還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介紹用于汽車起重機的技術介紹。
請點擊關注,下一期精彩。